判断周期是为了自不量力的高抛低吸
2022-2-7
判断周期是为了自不量力的高抛低吸
我曾经是个趋势投资者,特别热衷判断各种周期:行业的周期,股市的周期。现在我才知道,这其实是投资还没入门的表现。周期这个词,对不同行业,差异巨大。比如对钢铁行业,一个周期下来,曾经浓眉大眼的武钢已经被宝钢合并了。曾经的优等生鞍钢,十几年后还没翻身。如果你投资入门了,具有这种周期性质的行业,就不要投资了。
再比如白酒,不说茅台,就是酒鬼酒,舍得这种小弟弟,周期过后摇身一变,还是条好汉。如果投资入门了,低位买入后就不要再谈周期而色变了。
说到底,判断周期的目的是为了高抛低吸。那么,行业的周期与股市的周期叠加后会怎么表现?行业的周期顶就是股价的顶吗?行业的周期底就是股价的底吗?
如果行业周期顶部确立时,股价其实已经跌了一大截。又如果,当行业的周期底部确立时,股价已经从底部涨了一大截。你的高抛低吸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试想,如果一个经历过 1929年股灾的美国投资者,一辈子都试图避免再次经历类似1929年那样的股灾,他的投资收益一定大打折扣。
有句话说:悲观者总猜对,乐观者总赚钱。就是这么来的。
2022-2-9
花 20 年变成有钱人
每当聊到我的一些投资思路时,回复里总是有大概类似的回复:你因为钱多,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言外之意,这些理念太保守并不适合资金小的朋友。
其实,我能有点钱,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不怕各位笑话,我甚至现在都还不知怎么说话、怎么待人接物、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才能让自己像个有钱人。我的生活习惯、思维还是和以前没什么钱时一样。
说这个的意思是告诉大家,我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有钱人的身份进入股市的。
我这两天算了下,如果你现在 30 岁,有 10 万资金,按我 2013年后的思路(所谓有钱人的保守思路)来投资,那你不到五十岁就会比我现在还有钱。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你现在钱多钱少,而是你是否愿意二十年后才有钱。
当然,这也只是个投资态度问题,并不是说你愿意慢慢变富就可以变富,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正确的态度很重要。
2022-2-10
高端白酒的底层数据逻辑
我很赞成投资要看长远、要有格局。但首先要基于底层逻辑。这个问题看似看得长远格局很大,但并不是基于底层逻辑提出的。首先,底层逻辑基于底层数据。
2016年前后,中国白酒产量达到 1300 万千升,名酒产量不到 13 万千升,大约占 1%。
这就是底层数据。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如果有一百人次喝酒,只有一人次喝名酒。
有了底层数据,你才可以用你的格局去判断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并得出底层逻辑:未来喝酒人数有可能减少到 90 人,那喝名酒的人有没有可能变成 2 个?再过若干年,喝酒的总人数降到 80人,喝名酒的人数会不会增加到三个人?
其实,投资神华大概也是这个思路。
2022-2-10
对这次白酒“周期”强弱的判断
历史上白酒的确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表现在全国白酒的产量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网上搜一下中国历年白酒产量,我查到最早是从 1989年开始的,依稀记得 1990 年白酒产量是 400 多万吨,然后逐年增长到 1998 年的 800 万吨。然后又逐年降低到 2004 年的 300 多万吨。周期性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全国产量数字波动如此之大,就不仅是渠道库存的影响,更有大量酒厂趁周期向上外购基酒自己贴牌的产量重复计算。
按照全国产量数据变化来看,这轮白酒周期应该从 2016 年已经开始向下了。你对历史上白酒周期造成的影响有记忆吗?我相信,除了 2013年那次,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印象。
我对历年白酒周期的总结是:对于普通酒,每轮周期都会涌现出几个热点广告酒,然后再消失。
对于头部酒企,每次周期对他们的影响都极小,且每次周期都成为他们再上一个台阶的契机。
2013年是白酒的正常周期调整吗?回头看,当时的白酒产量依然向上走着自己的向上周期通道,并无拐点。2013年只是白酒周期上升期时遇到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就是:塑
化剂和八项规定。它的主要冲击就是名优酒。
2013年的调整为什么会如此惨烈?你可以脑补一下:大批经销商正在享受白酒上升周期带来的红利,毫无顾忌的囤积着未来还会不断涨价的货物。然后突然不计代价的紧急清货,
唯恐砸在手里,更有很多经销商金盆洗手离开白酒行业。这一切都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就是为什么以往白酒周期没什么波澜而 2013 年惊心动魄印象深刻的原因。
说到这里,还要明确一下,既然这轮白酒周期下行在 2016 年已经明确了,那白酒“资深”人士嘴里的周期下行,其实指的是名优白酒。我不知道名优白酒是否已经进入下行周期,也无从判断。既然曾经持有白酒的“资深”人士根据蛛丝马迹固执的认为已经进入下行了,那我就全当进入了。
那就重点讨论下名优白酒的这轮下行会否真如“资深”口中耸人听闻的惨烈呢?历史上所有名优白酒的经销商都有囤货的行为,不仅是这一次。道理很简单:如果预期明年会涨价,今年都会尽量多进一点。这次囤货数量会是多少?没人说的清。呵呵,在我看来,这个数字其实没必要说的清。你看历史就行了,既然“囤货”行为历史上每次周期都有,而且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害怕这次?你不能用 2013 年那次当参照系,那次是特殊事件,这次周期并没有出现 2013年的突发事件,为什么要认为它会和 2013 年那次惨烈呢?
我们应该和 2004年那次正常的周期调整来比较。你可能会感觉这次渠道囤货量要大的多。你也别忘了,2004 年 GDP 才 20 多万亿,现在都 110万亿了,整个消费的体量比 GDP 增长的更大。另外,2020 年新冠疫情的出现,多少也会让经销商的囤货有所顾忌。2021年疫情会持续多久?也会让渠道留有后手。2022年面对地产、经济等风言风语也会让他们有所准备。总之,风险来自于突如其来的猝不及防,比如 2013年那次。而这次即使是周期也是市场有所准备下的正常周期。
所以,我觉得这次真的进入下行周期,不要用 2013 年吓唬自己,要用 2004年那次做参考。
退一万步,真如 2013 年又怎么样呢?又不是没经历过。
当然,我讨论的是这轮“周期”对名优白酒本身价值的影响,而不是股市对股价的影响。名优白酒股价会不会经历双杀,我就不清楚,我也不猜测。
加油,兄弟们!
2022-2-15
谨慎与胆小的区别
考虑周全与胆小多虑,看似挺像,都显得挺谨慎想的挺多,但其实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考虑周全,一定要基于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一定要基于底层数据。胆小多虑,是或凭空想象或道听途说的搞出很多可能性,然后自己吓唬自己。所谓市场的情绪,我猜也大多是由后者促成。
2022-2-18
看书记住的 3 句话
我平时看书不多。买价投的书不超过五本,而且其中被奉为投资圣经的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我根本就看不懂。印象里看过的两三本书也没有一本是全部看完的。我只看前面的
部分:理念的部分。后面涉及到枯燥的学术部分就看不下去了。我看巴菲特的书,目前只记住两句话:1,买股票就是买了公司的一部分。2,不会花 1秒钟去想着如何改变别人。我看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最重要的事》只记住了:3、第二层思维在投资中的重要性。
这句话和巴菲特的第一句话对我的投资影响巨大。
而巴菲特的第二句话,正在改变我的生活。只是我还做不到巴菲特的:不花一秒。我有时为了说服别人,还是要花上一些时间,但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固执了,时间也已经开始逐步缩短了。
网友评:第一层次思维:碳中和下,中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神华的前景是暗淡的;第二层次思维:虽然碳中和,但是中国的能源需求还会增长,中国的能源资源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能源的压舱石基础不变,只是在能源占比会减少,神华作为中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央企,而且煤电运输一体,其经营反而会具备持续的稳定性,另外他的大股东是国家能源,神华已经和大股东在开展新能源的投资基金建设,未来也不能说没有新能源业务。
2022-2-18
最好的礼物都是自己送给自己的
我这一辈子,收到最好的礼物,都是自己送给自己的。大道理是针对所有人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道理,都是自己在实践中悟出来的。一开始就把这些寄希望在别人身上,就是往错误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2022-2-22
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佛在回答什么是禅时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我个人理解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二是禅的境界也是无止境的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人对禅的解释都包含了个人的主观成分。
其实,投资也是如此。
我越来越感觉到,投资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或者知识。它也是含有两个部分:既有一些财务指标和基本原理这些可以说的部分,也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部分。究竟怎么才是成功的投资?其实就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拿芒格和巴菲特来说,他两个都是价投的典范。但从近几年他两个的投资目标看,显然已经不同了。每当有人提到芒格买的股票时,巴菲特总是笑着推给芒格去解释。以我对巴菲特的了解,芒格投资的有些股票他其实是看不懂的。他之所以不反对伯克希尔买入这些股票,应该是因为他相信芒格的投资智慧和理念进而相信他的判断。
因此,大家在看我写的关于投资的帖子时,一定要明白一个前提:我对投资的理解是受我的学识,投资经历、投资额、年龄等诸多个人主观因素决定的,只能供你参考。
2022-2-23
看待风险的角度
对我来说,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变化,是看风险的角度不同了。曾经的我,把银行账户当成了避风港。在我的潜意识里,钱在银行账户里就是最安全的(因为钱回到银行账户后数字就停止了波动)。而股市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是无数人都想在里面捞一把的赌场。账户波动巨大,风险巨大。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每次我把资金投入股市,就好比渔船驶出安全的港湾,顶着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到了深海,经过一轮冒险的操作后,或带着捕获的收获,怀着庆幸的心理把渔船驶回港湾数钱。或没有收获甚至赔了本钱,沮丧的把船驶回港湾疗伤。总之,我资产的大本营就是银行账户,无论如何,过段时间钱就要回来一下,或数钱或总结经验,然后再出发去下一次冒险。以前每次钱回到银行账户,就是落袋为安了。但其实每次“安”了几天,就又不安起来,总想着再出去捞一把。
现在,我的思维是反过来了。我觉得股票账户才是最安全的港湾(尽管每天数字波动很大,但资产长期趋势向上)。银行账户反而到成了风险很大的地方(尽管它数字不变,但资产的长期趋势向下)。我的资产大本营是证券账户,银行账户仅仅是每年的生活费,以及每年分红的暂时中转站。
现在对我来说,证券账户满仓买入了股票,就是落袋为安了,而且特别的踏实。
呵呵,你不会天天看银行账户吧,因为你知道钱在里面少不了。
我也不会天天看股票账户,因为我也知道资产在里面长期是增值的。
2022-2-24
司空见惯的束缚自己、误导自己
我之前很喜欢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复杂问题比较不容易搞懂,自己想办法先研究把它搞懂,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简单描述出来。我也和大家一样推崇:大道至简这一词。我后来越来越经常的发现,束缚自己、误导自己的往往是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约定俗成的、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们太简单了,第一眼看到就以为懂了,就忽略了,也就不会花时间求甚解,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认知。
限于篇幅,我就举一个早期引起我注意的例子:风险越高,收益越高。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约定俗成的理解,一看就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刚进股市时,潜意识里就秉持着这样的“理解”来选股的,虽买了不少风险高的股,收益却并不高。如今我早就改变了,我现在投资考虑最多的就是:确定性。就是希望风险尽可能的小,收益反而高了。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情况。其实类似例子在投资中还有很多。那些你以为一眼看明白的道理,如果你能深究一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它要比你想象的复杂的多,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洋葱和钻石的结合体,不同的层次,不同面都对应不同的情况,切不可简单的一概而论。
话说到这里又拐弯了。
芒格和巴菲特为什么回避政治?因为政治就类似于洋葱和钻石的结合体,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面,都是不一样的答案。聪明人不会和你扯这类问题。
而北京胡同大爷、出租司机为什么特别喜欢聊这个?因为这会显得他们比普通人更有思想、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