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底层逻辑一定要基于底层数据

『23年02月10日』

2023-2-10

底层逻辑一定要基于底层数据

考虑周全与胆小多虑,看似挺像,都显得挺谨慎想的挺多,但其实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考虑周全,一定要基于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一定要基于底层数据。胆小多虑,是或凭空想象或道听途说的搞出很多可能性,然后自己吓唬自己。

所谓市场的情绪,我猜也大多是由后者促成。

2023-2-11

投资的股还需要控制回撤,那当初也许就不该买

我曾经写过一帖:周期有两种。有人说:不在乎回撤主要是资金量大小决定的。我猜说这话的人可能资金量还不大,所以他觉得等有一天他的资金量大了,他也会不在乎回撤的。因为我是从小资金做起来的,我从 91 年两万块入市,一路回撤到今天。对此,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其实回撤有两种:一种是茅台式的回撤(我喜欢用茅台举例是因为它比较没有异议)。一种是融创、恒大和乐视网式的回撤。当茅台从 200 块回撤到 120 的时候。当融创从 40 块回撤到 25 的时候。同样是回撤了 40%,哪个是波动?哪个是价值毁灭?哪种回撤不需要控制?哪种回撤需要控制?

林园说:控制回撤是穷人思维。我换一种说法:控制回撤是投资还不够成熟的表现。

我曾经写过一帖:周期有两种,一种是螺旋上升,现金流充沛的企业,每次周期后,他都会更强大。我们如果投资的时间足够长,这种股的周期我们没必要去预测去防范。有一种周期是大量资金再投入原地踏步甚至价值毁灭的周期。我们要花功夫提前甄别出这种股,不碰即可,而不是买入后把功夫花在预测何时进入周期拐点提前逃跑上。再说回控制回撤的问题,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投资的股还需要控制回撤,那当初也许就不该买。控制回撤与资金量有没有关系呢?我是先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才有钱?还是先有钱才明白这个道理呢?有点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坦率的说,我的第一桶金来自于 2008 年的牛市。那时我还蒙擦擦,价投只是有点萌芽。然后是长达五年离开股市,直到 2013 年在次进入买入老窖。从这个角度说,我自己是有了点钱后才开始真正价投的,似乎又与资金量又有点关系。但与年龄呢?是不是关系更大?

呵呵,从你问这个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已经暴露你一定是很在乎回撤的。因为回撤影响年化收益率。如果你把年化收益率作为检验自己投资的结果导向,那回撤重要也就不足为奇了。巴菲特自己从来不算年化收益率,他那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年化收益,都是他的崇拜者帮他算的。

这个数我拿起计算器花两分钟就可以算出来,但我也懒得算。年化收益率这个数字对我个人来说唯一的实际用处就是和别人比输赢。对自己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

首先,你算出这两年你的年化是 18%,投入的是身价还是老婆给的零花钱?另外,我投资一个企业如同干一个工程,工程全部结束后再算这笔投资赚了多少才有意义,年年 12 月 31 日算一下干嘛?呵呵,你看一下我用我的角度回答你所关心的收益问题,你就知道我是否在乎回撤了:

我去年股市的现金分红是我 2013 年身家的 1.5 倍。你看,我这个回答里的元素,有受回撤影响的吗?如果没有,我为什么要在乎它?

2023-2-11

我买入老窖的那一刻,它就是个养老收息股

我们经常在雪球上看到有人发帖这样描述自己所持的股票:我认为某股是 A 股里最值得投资的公司。更有甚者还加上一句:没有之一。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没有人会买自己认为不太好的股票,都会买认为最好的。但旁观者看到这样的说法,往往暗暗的嗤之以鼻:哪里有我的股好?什么是认知?这就是每个人的认知!

我也经常看到有球友列出:A 股最适合养老收息股票。我本人持有神华,也曾在前年初 19 块买入 150 万股长电后的几天内又迅速减持换成神华。但我也一直说神华并不是最好的投资,只能说还不算太坏。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更好的投资股的价格太高,以至于持有期间回报率太低的时间过长。两厢对比,神华的低价格高回报率立刻就可以享受到,而某些好股的高价格高回报要持有很多年才会兑现。其实,在我眼里,我买入老窖的那一刻,它就是个养老收息股。只不过后来当白酒被普遍关注时,它的巨大差价,已经让它在球友眼里成为成长股,抱团股。

在很多人眼里,神华,长电虽发展有限,但静态看股息率很高是养老股。但在我眼里,我前年抛出一半老窖的时候,我的成本这么多年分红除权后只有 3 块多,即使不除权,我的每股成本也只有十几块,现在一年分红就三块多,静态的看股息率更惊人。

我这贴都是中国字,都能看懂,但我估计有很多人对于关键的几句话,完全不知是怎么回事。

2023-2-13

成功的投资离不开两个因素

投资者一项成功的投资离不开两个因素(在价投语境下)1,一个成功的企业(汽车)。2,投资者选择了这家企业(乘客)。

在投资者眼里,我们用什么方法选择和甄别上那辆车,就是个最关键的因素。雪球和各个投资论坛就是为此而生的,大家讨论、辩论、吵架,互骂不亦乐乎,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在这个维度里看,投资者的选择因素会被无限放大,选择对的人就成了被崇拜的牛人和偶像。但是,如果跳出这个维度,把 1 和 2 合在一起看就不难发现,在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里,企业是否成功才是决定因素。

这一点我想提醒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盲目崇拜,甚至神话一个人。

更何况,在一辆开向正确方向的车里,有的乘客是随机上车,有的是这辆车已经是被大家公认的好车了才上车。这里不乏利用这辆好车往自己脸上贴金博取信任的人。他们说的理论和方法总是用茅台等公认的好股来验证,以证明自己的正确,一旦离了茅台就不灵了。反观巴菲特,他的选股最初总是让人不以为然,出乎预料,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让我们发现这是台好车。

很多股票是因为巴菲特买了后才出名,而不是反过来。

2023-2-13

慢慢改变,慢慢做起

严格的讲,我们和欧美老牌发达国家,是虽然处于同一时空下,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果拟人化的话,欧美像一个家里有老钱的成熟男人。我们更像一个家里很穷经过努力,三十来岁开始刚有钱的小伙子。人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对财富的态度等等和我们确实有很大差距的。这个差距的缩小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动不动就气急败坏的抱怨我们不如人家有尊严。其实把我们很多人放到了欧美这样“普通人活的有尊严”的大环境下,自己也不懂自尊。

我们既然意识到了这个差距,就要从我慢慢改变,慢慢做起。

我以前去吃自助餐,想的是怎么吃回本,什么贵就猛吃什么,把老板吃破产才好。我现在去吃自助餐,差不多就行,好吃的贵的也点到为止。老板做生意不容易,要让老板赚点钱,他才能保持食品品质,丰富品种,提高服务,餐厅才能开的更久一点,我才会有一个常去吃饭的地方。你看,我也在缓慢的、逐步的慢慢文明起来。

我女儿才 22 还没结婚。我相信等我的孙子到了五十岁时,也会成为一个家里有老钱的绅士。这事急不来,幻想改一下什么东西,换个什么东西就都尊严了,都文明了,那是做梦。

2023-2-14

有些事情是不能拖的

人生和投资是一样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拖的。段永平说过对我比较重要的一句话是:不要把重要的事拖成紧急的事。

但有些事情必须要等,等火候到了才最好。太快了夹生,太久了就烂了。

有些事必须拖,拖一拖就不是事了。

2023-2-15

我看过喜欢的投资书籍

我大概是 2004~2005 年期间去逛深圳新开业的书城,买了第一本介绍巴菲特的书。只记得封面是绿色的,作者是个外国人,书名都忘了(如果雪球上谁碰巧也有外形相似的书一定拍照发给我)。那本书是我价投的启蒙,写的很好,我没事就翻一翻,我很多价投的理念就是从那本书开始慢慢萌芽的。后来有一次我姐夫来我家里做客,和我讨论股票的事,我就把那本书借给了他,希望他也被启蒙一下。遗憾的是,一段时间后我问他讨要那本书,他竟然不知放哪去了。为此,我还去他家里翻箱倒柜的找也没找到,那本书就这么丢了,再想买也买不到了。

后来 2013 年前后又买了一本霍华德.马克思写的《投资最重要的事》,那里面提到了:用第二层思维思考。这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其实说的是面对每一个大家都接收到的公开信息,我们要多想一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个方法很适用当下被误解的股票。但用第二层思维思考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我看到太多人透过公开信息,用他们的第二层思维陷入阴谋论。我有幸一开始就知道了他们的区别。一个是智慧的表现,一个是掩盖智慧不够用的表现(罗永浩的话)。

我还买过一本格雷厄姆写的《证券分析》,看了几页就看不懂了,一直摆在书架充门面。后来又买了一本介绍巴菲特的书,翻了一下,比我当初丢的那本差很远。巴菲特至股东的信我也没看过,这几年的股东会我也没怎么看。感觉说来说去都差不多,只是表达方式,表达角度或者用词不同而已。

说了这么多,除了想再买回那本绿封面的书,我还想说明的是我在引用巴菲特的话时,基本是我在 2005 年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时间久远,我的记忆也有误,或者巴菲特这些年又不断完善了他的一些说法。有关巴菲特的话,还是以大家说的为准。

2023-2-15

从落袋为安,转变为股权为安

投资的目的,所有人都一样:赚钱。

而赚钱的用途,却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自己不同的生活水平、不同年龄段,赚钱的目的也不同。比如我,早年赚钱的目的就是改善生活。今天赚了几十,今天的盒饭钱有了。明天赚了几百,一件之前不舍得买的衣服钱出来了。而现在我的生活,借用崔崑院士的话说:我已经不需要改善生活了,我的生活已经改善到头了。

另外,如何看待自己的财富?我相信很多人依然习惯的认为自己的房产、帐户里的钱才是财富。而股市,就和我早年的认知一样:只是我的钱进去捞一把的地方,只要不离开股市赚的都是假钱。有一个词特别形象的描述这一心理:落袋为安。落袋为安的意思是:只要你的钱在股市一天,他就是波动的,就不是你的。抛出,转回自己的账户,数字停止了波动,这钱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于是很多朋友和我当初一样,过一段时间要把股票抛了,看看静止的账户数字,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财富,然后再杀进去。

而人的行为,大多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你有了什么样的态度看赚钱和财富,就会有什么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大多数朋友和我当初一样,他们无法理解和想象有一天。当你的财富到了一定阶段,我的观念会从:落袋为安。转变为:股权为安。我们的财富永远不需要转回账户了。我现在投资的目的也是如何赚更多的钱,包括强调多分红用于再投资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赚钱的目的已经比较模糊了,坦率的说,我也不知最后赚的钱干嘛用。怎么花钱这事我就不急着有答案,拖一拖吧。

崔崑资料:1925 年,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2013 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 420 万元,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至今,崔崑夫妇累计捐资助学超过 1000 万元。他,一件衬衣、夹克穿了 30 年,却累计捐款助学超过 1000 万元。他,65 年党龄、73 年教龄,被誉为“钢铁院士”,却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院士楼内。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这不是捐,而是还。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用行动去帮助更多人。”

下一页